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导课艺术(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各项工作如此,教学也不例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招聘面试中的试讲,虽然不比常规的常态的课堂教学,但如果注意课的导入,也同样会吸引评委的注意,提高高分的可能性。
一、导课应具有 “简洁性”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导课应精心设计,力争用最简洁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果导课过长,则不容易给后面的重点内容提供足够的讲授时间,往往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学生更谈不上有充分的时间去训练。具体在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中,试讲时间仅有8到10分钟,因此说,导入的简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圣达教育的老师在多年的面试培训中积累了一系列的宝贵经验,助推众多学子成就了教师梦想。
二、导课应具有“趣味性”
古人说:“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这就是说,人如果心情不安,没有兴趣,学习就没有什么成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区学习。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作为面试试讲中的导入,当然并没有真正的学生,但在特殊的情境中,评委老师无疑就替代了学生的角色,换言之,如果你的导入能激发起评委老师的兴趣,就能为自己提高分数争取到更大的可能。那么,怎样的导课才具有“趣味性”呢?
1、悬念激趣。在导课阶段,教师可巧设悬念,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年 月 日”时,在导课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喜欢侦探吗?你们知道著名的侦探是谁?想不想像福尔摩斯一样帮老师破案?”这样用悬念开场进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创设情境激趣。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如教学“秒的认识”的导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同学们09年的春节晚会你们看了吗?有谁坚持看到晚上12点的?那你们还记得新年钟声敲响的情景吗?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12点时的情境)师生一起倒数“10.9.8……”刚才我们所数的“10.9.8.7.6.5.4.3.2.1”是以什么为单位?(秒)如此导课,就将这一熟悉的并且特别容易煽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场面很好的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兴趣,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秒的长短。
3、谜语激趣。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谜语导课很容易很快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几时几分的认识”的导课时,教师出示简单的提示词语,请学生根据提示猜出谜底。一听到是猜谜语,学生们马上集中了精力,很快把心思回归到了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符合“趣味性” 这个要求的导课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故事导课法、游戏导课、操作演示导入法等。平时教学时我们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而选择适合的导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