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无特别说明,那么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
1. 答:错。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但教育学的产生则是在近代才产生的。是人类教育实践和经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 答:对。教育是有意识培养人的活动,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
3. 答:错。关于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还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至今仍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或者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4.答:错。学习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同时,学习教育学也可以获得如何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5.答:错。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社会的要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里必然带有阶级性。
6.答:对。教育是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7. 答:错。教育受政治的制约,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政治而发展。
8.答:对。经济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等,从而制约教育结构。
9. 答:错。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受经济水平制约。
10.答:对。文化是教育资料的来源,也会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社会氛围等。
11.答:错。人口只是潜在劳动力,它必须通过教育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12.答:错。早期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避免拔苗助长。
13.答:错。教育目的受社会需要制约,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不相同的。
14.答:错。全面发展指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15.答:错。应试教育是客观形成的,非国家主观期望的。
16.答:错。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17.答:错。教师要传递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8.答:对。教育学知识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19.答:错。教师专业发展表现为专业知识的不断丰富,专业结构的完善,专业发展意识提升。
20.答:对。学生有个别差异,教育活动中要因材施教。
21.答:对。我国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有努力学习的义务。
22.答:对。师生冲突有消极影响,但也有协调人际关系、加深彼此了解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作用。
23.答:对。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课程(隐性课程)。
24.答:对。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教师开发的课程。
25.答:对。新课改提出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提倡发现学习。
26.答:对。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
27.答:对。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28.答:对。班级授课制因其经济有效、系统完整而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29.答:错。教学评价还可以通过日常检查、档案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方式进行。
30.答:错。分组教学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一些弊端,但并不比它优越。
31.答:错。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大德育的内容。或
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小德育的内容。
此题只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32.答:错。除了德育课外,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等都需要完成德育的内容。
33.答:错。坚持正面说服,但对有些学生也必须使用适度的纪律处分等强制方法。
34.答:对。教育受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社会因素制约,但另一方面教育有自己的规律、方法、继承性,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独立。
35.答:错。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36.答:对。教师和学生除了进行德育知识教学,还必须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37.答:错。班级通过发展,才能形成一个班集体。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阶段。
38.答:错。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学校则是在生产力提高、文字产生的基础上才产生的。
39.答:对。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它们之间的衔接。
40.答:错。义务教育指学生本人、家庭和政府都有义务保证学生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