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案例分析(六)
案例11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芬,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问题: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首先,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12
王同学期中考试数学得了50分,虽然在全班的名次有所提前、但还是不及格,王同学申请重考,过几天后,王同学再考这张试卷得了80分,李老师在王同学的报告单上填上了数学80分,并给出了激励性的评语。
问题:请你对李老师的做法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李老师的做法是对的。符合《课程标准》理念,理由是:
1、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激励他们的学习不断改进老师的教学。
2、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纵向发展”,而不是“横向比较”。3、评价时,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选择“推迟判断”的方法,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